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★■◆,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纽带。习强调■■■★◆“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■◆■◆◆”,而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困难群众的★◆◆“连心桥”,更需以优良作风为保障■★■■■◆,确保政策落实不偏向、不走样。
习指出,“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,关系人心向背,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■◆■◆”。社会救助工作直接面向困难群众,是检验干部作风的“试金石”◆★★,必须始终将“人民至上”理念贯穿救助工作全过程。例如,在低保审核中,过去存在“重材料审核、轻实地走访◆■★”倾向■★◆★◆★,导致个别困难家庭因材料不全而无法及时纳入保障★★★。对此■■■,兰州市民政局以作风建设为抓手,推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指导县区民政局深入社区走访排查★■★■■◆,通过“敲门行动”摸清底数,2025年累计新增纳入低保对象1022人,退出保障范围3009人,调整类别633人,让救助政策真正惠及“最需要的人”。
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作风,直接关乎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★■■★◆,兰州市民政局将始终以习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■◆,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★■◆◆★■,以★■★★■◆“严真细实快”的作风推动救助政策精准落地,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★◆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贡献民政力量■◆◆。
社会救助资金是困难群众的■◆◆★■“救命钱”,必须以铁的纪律确保每一分钱用到实处★■■◆◆★。我们重点抓好三项机制建设:一是阳光公示制度。一方面,指导各县区在门户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◆★★,长期公布本县区低保对象姓名、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数■◆★■、保障金额等信息★★■;另一方面,督促村(社区)在村(居)务公开栏公示低保对象相关情况★★■,主动接受各界监督★■◆。二是严格落实两项备案制度◆■★■。为防止低保审核审批中优亲厚友,对全市286名低保经办人员和村(居)干部近亲属纳入低保人员进行备案管理;对2112名无法自行支取社会救助资金的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卡(折)代管人员进行备案,严格落实定期复核审查制度,防止发生“优亲厚友”◆■★★★◆“暗箱操作”等违规问题。三是精细做好低保管理动态调整机制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监管■■,定期组织乡街◆■■◆★◆、村社经办人员跟踪辖区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★◆,对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的及时退出保障范围;对家庭经济状况因病因学因灾发生变化的,调整低保保障类别,形成低保对象“有进有出、补助水平有升有降”的动态调整机制◆■◆★★■。
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在于★★★★“常抓不懈、久久为功”。针对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的“重程序轻实效■■”“重留痕轻落实”等突出问题★◆◆,重点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简化审批流程。针对群众反映的★■◆“救助申请周期长◆★”问题,推行“容缺受理”机制★★,对身份证明等非关键材料允许后补,审批时限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。二是优化救助政策。打破低保以家庭为单位保障的设置,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、重残人员实施■■■◆◆■“单人户保障”,对申请低保和特困的困难家庭◆★■,在核算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和“因病”★◆◆“因学◆★◆”“因残”等刚性支出。三是强化动态监测。依托省民政厅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系统■★◆■,指导县区组织乡镇(街道)对预警对象开展入户排查,对发现基本生活存在困难且符合救助条件的给予相应救助■◆★◆■■。截至4月底,累计预警信息197条◆★★◆,经过入户核查,符合城市低保8户13人,给予临时救助13户25人。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★■■◆,市民政局采取四项措施提升社会救助水平◆■◆:一是推动社会救助培训向基层延伸。将社会救助业务培训从县区拓展到乡镇(街道)和村(社区),深入乡镇(街道)和村(社区)对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■★,提升社会救助能力。二是畅通救助渠道引进社会参与。在全市发出◆■◆“救在你身边永不中断的热线”倡议书,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、社区工作者、基层干部及志愿者积极行动◆★★■◆,主动联系辖区困难群体,了解其生活需求★★■,并通过以下方式协助他们渡过难关。三是大数据赋能主动发现救助对象。常态化开展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困难家庭救助★◆★◆◆,强化民政与医保数据共享★◆★◆,主动排查并分类纳入低保★◆◆◆★■、认定低收入家庭■★■,动态管理公示,加强政策宣传,严防◆■“漏保错保”。四是畅通监督渠道保障政策落实。公布整治“社会救助不到位★■■★■★”■◆◆★◆“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”线索举报渠道,集中整治全市社会救助不到位问题◆■◆★◆,严肃查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■◆,推动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。